2022年7月21日生態環境部舉行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主題聚焦: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生態環境部近期重點工作
1、全國碳市場啟動一年來總體運行平穩
劉友賓: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啟動一年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
2、啟動“中國生態文明獎”和“2020-202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工作
我國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狀況
1、充分發揮環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用
劉志全:今年以來,我們堅決扛起生態環境部門在穩經濟大盤這個大局中的責任,既守牢生態環境底線,又主動擔當作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印發實施《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今年上半年,全國共審批4.78萬個項目環評,涉及總投資超過8.4萬億元,同比上升28.9%。二是依托環評審批“三本臺賬”全力服務重大項目環評。今年上半年我部共審批重大項目環評文件91個,其中鐵路、水利、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和煤炭保供等項目45個,涉及總投資約7000億。三是持續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加快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地應用,持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

精彩問答盤點
荔枝新聞: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請問目前通知的落實情況怎么樣?后續還會有哪些考慮?謝謝。
劉志全:為落實《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生態環境部加快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加大統籌調度和宣傳力度,6月以來,已批復重大項目環評文件16項,涉及總投資超過3800億元。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結合地方實際出臺了配套落實文件,建立環評管理臺賬,加快環評審批;提前介入指導,創新審批方式;推動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減輕企業負擔。
南方都市報: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出現了不少困難,請問一年來在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落實“六穩”“六保”任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還將在哪些方面繼續深化。
劉志全:生態環境部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服務“六穩”“六保”工作。一是落實改革政策,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指導地方落實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對降低的51個二級行業環評類別和取消的40個二級行業登記表的項目,嚴格落實簡政放權舉措,明確“名錄之外無環評”。二是狠抓放管并重,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持續落實環評與排污許可監管行動計劃,強化對環評與排污許可的質量與落實兩方面的監管。同時堅持“零容忍”態度嚴懲環評弄虛作假。三是優化審批服務,加強企業和基層幫扶。幫助基層審批部門及小微企業解決環評審批問題1600多個,通過部長信箱解答環評問題近2500個。
北京青年報:因為環評資質的取消,環評機構數量眾多,但是質量良莠不齊,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環評打假力度持續加大,嚴查環評文件質量問題,請問還將如何推動解決這些問題,謝謝。
劉志全: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嚴格依法處理處罰,2021年以來,已將265家單位和21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推動刑事司法銜接,環評弄虛作假違法行為已經寫入《刑法》;強化智能精準監管,對全國審批的十幾萬份環評文件開展智能校核;開展專項清理整治工作,對建立誠信檔案的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進行全面排查,堅決清理“空殼”環評公司和“掛靠”環評工程師,保持嚴懲重罰的態勢。
荔枝新聞: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請問目前通知的落實情況怎么樣?后續還會有哪些考慮?謝謝。
劉志全:為落實《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生態環境部加快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加大統籌調度和宣傳力度,6月以來,已批復重大項目環評文件16項,涉及總投資超過3800億元。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結合地方實際出臺了配套落實文件,建立環評管理臺賬,加快環評審批;提前介入指導,創新審批方式;推動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減輕企業負擔。
南方都市報: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出現了不少困難,請問一年來在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落實“六穩”“六保”任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還將在哪些方面繼續深化。
劉志全:生態環境部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服務“六穩”“六保”工作。一是落實改革政策,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指導地方落實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對降低的51個二級行業環評類別和取消的40個二級行業登記表的項目,嚴格落實簡政放權舉措,明確“名錄之外無環評”。二是狠抓放管并重,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持續落實環評與排污許可監管行動計劃,強化對環評與排污許可的質量與落實兩方面的監管。同時堅持“零容忍”態度嚴懲環評弄虛作假。三是優化審批服務,加強企業和基層幫扶。幫助基層審批部門及小微企業解決環評審批問題1600多個,通過部長信箱解答環評問題近2500個。
北京青年報:因為環評資質的取消,環評機構數量眾多,但是質量良莠不齊,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環評打假力度持續加大,嚴查環評文件質量問題,請問還將如何推動解決這些問題,謝謝。
劉志全: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嚴格依法處理處罰,2021年以來,已將265家單位和21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推動刑事司法銜接,環評弄虛作假違法行為已經寫入《刑法》;強化智能精準監管,對全國審批的十幾萬份環評文件開展智能校核;開展專項清理整治工作,對建立誠信檔案的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進行全面排查,堅決清理“空殼”環評公司和“掛靠”環評工程師,保持嚴懲重罰的態勢。
南方周末記者:近期,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要求加強源頭防控,請問環評領域在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面有什么考慮,下一步采取什么具體措施?
劉志全:為貫徹落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從環評領域加快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組織9個?。▍^、市)聚焦電力、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研究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和減排潛力,探索污染物和碳排放協同管控的技術方法和管理路徑。截至目前,已有256個試點項目完成環評審批。二是探索“三線一單”和規劃環評領域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路徑。組織15個地市探索開展“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三是推動溫室氣體納入環評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研究。開展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的專題論證,提出環境影響評價法的修法建議。
封面新聞:今年5月,國辦印發了關于新污染治理行動方案,該如何進一步完善對新污染物的環評管理,謝謝。
劉志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高度重視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控制,目前部分已經出臺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已納入了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對不符合禁止生產或限制使用化學物質管理要求的建設項目,依法不予審批,嚴格環境準入把關;對已納入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嚴格管控,確保排放滿足相關標準要求,環境影響可接受。(文章來源:生態環境部)